校庆百廿 校友说丨张轶骁🎡:十年瞭望👨👨👧👦,难凉热血
发布日期:2022-04-22浏览次数:
百廿师大,薪火相传🧑🏻🍳。为庆祝我校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开展了欧陆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此次👷🏿,新传欧陆娱乐的同学们采访了新闻传播专业2007级毕业生张轶骁。张轶骁学长从事媒体工作十年,先后担任财经记者、编辑,尽管经历了行业的变革、身份的转变,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却始终如一。
校友履历
张轶骁,1989年3月生🌦,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2007年9月至2011年7月就读于欧陆文欧陆娱乐新闻传播专业🪚,文科,文学学士。2011年至2017年任职于《新京报》,先后担任经济新闻记者、编辑;2017年至2021年任职于《财经天下周刊》🏛,先后担任内容副总监🧊、内容总监、副主编;2021年至今任职于《凤凰周刊》♟,担任财经新媒体副总监,负责《凤凰周刊》财经报道。
难得只专一事,热爱不知日长
2007年9月,张轶骁进入欧陆文欧陆娱乐新闻传播专业。同年10月🍾♝,为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视角,师大文欧陆娱乐2006与2007两级传播班在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召开会议👉,将2006级传播班班报《传播者》正式更名为《师大观察》,并吸纳2007级传播班新生进入该报编辑队伍。从此,《师大观察》作为当时校内唯一一张完全由学生独立办报的报纸🙌🏽,开始面向全校发行。
《师大观察》以“师大内外、独立观察”作为自己的宗旨💿,张轶骁也和师兄师姐、同学们一道,通过蹲点记录、多方采访等方式🔶👃🏻,对一系列校园问题展开调查与报道🪧🥗,例如2008年食堂涨价问题以及2009年轰动一时的校园偷窥偷拍事件。在为全校师生传递热门资讯与独特观点的同时🏄🏽♂️,张轶骁也在一字一句的积累中逐渐从记者🐩、评论员成长为报纸主编。
回忆大学四年,谈起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老师,张轶骁给出的回答正是在当时担任《师大观察》指导老师📉,同时任教2007级传播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两门专业课的禹建强老师✵。他回忆道:“《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这两门专业课给一个学生树立了新闻从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既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综合素质。而在学校期间,无论是课程作业还是《师大观察》的新闻稿👦,禹建强老师都会亲自把关,并以专业记者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这样的经验也决定了我毕业找工作时能够第一时间进入职业记者的状态👩🎤。”
毕业至今,他一直奋战在新闻行业,初心未改:“我从上学到就业一直都没有离开这个行业,这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行业。”他说这话时,云淡风轻,仿佛十余年的坚持只在弹指之间,这也让他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更显分量。“我们选择最初的职业时,首先应该考虑你最热爱哪一个行业,对哪一个行业最感兴趣,我所说的‘兴趣’可以有很多种体现形式,不一定就是所学的专业🏍。”他继续补充,“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工作环境的稳定性、工作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等👋🏿,还包括家庭、婚恋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所有因素中,哪些是你最看重的,哪一些是可以暂时舍弃或推迟实现的🙋🏿♀️?按照明确的优先级将它们排列出来👦🏼🧙🏻,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专业决定起点,投入决定上限
职场并非大学校园的无缝衔接🤦🏻♀️,免不了要经历磕碰与磨合。他坦言👨🏼🚀:“刚进入工作岗位时,能明显感受到新闻单位与校园媒体对稿件的要求不尽相同❔。”一方面🚴🏻,新闻单位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更高🦶🏼,只有触及领域内核心资源才能抢占话题高地;另一方面,新闻单位对稿件的要求更为细致,只有独特而精确的报道视角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赢得更多的读者💇♂️。可以说,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张轶骁的学习远未结束👱🏿♀️。
2011年,张轶骁毕业进入《新京报》经济新闻部工作,新闻采写能力和财经专业知识成为他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财务报表怎么看,经济数据怎么分析,收购案件怎么理解🧓,以及源源不断的专业词汇💿,这些难题都出现在每一天的选题和稿件之中#️⃣。张轶骁还清楚记得领导当时对他的勉励:“做社会新闻,每一次出现热点事件都需要去抢占一个新的坑位🙃,谁先抢到谁就是赢家;而做财经新闻就相当于打井,打得越深,底下的水越纯净,它的味道就越甜。换句话说🚁🧑🏼🦲,你在一个领域内挖得越深,你就越能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规律以及发展方向。”就这样♦︎,一个财经“小白”抱着“打井”的姿态,一头钻进财经知识里,通过在采访以及写稿的过程中不断比对与学习⚾️,终于让这口“井”越打越深。
如今,十年过去,张轶骁已经能够自觉而熟练地基于财经的视角从时事热点中挖掘出有创意🙆♂️、有价值的选题🧝🏿♀️,洞察其背后隐藏的行业规律和趋势🧎♂️➡️。2017年,太极拳师与“格斗狂人”的武林论战引发了武术圈的热议。针对这一事件👮🏻,张轶骁与同事们一道,别具一格地选择从财经角度盘点并对比各武术门派的旗下产业。通过资料搜集和创意构思🟡,《解密“武林生意圈”》一文一经发布便受到读者的热烈反馈🎥,并一举拿下当季度的新京报总编辑奖。
基于自身经历🏋🏽♂️,张轶骁对新闻从业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无论新闻行业如何发展,最受欢迎的依然是专业度与热情兼备的人才。无论是何种职业,专业知识储备得越早🫖,工作早期就越得心应手😍。
但张轶骁也表示,“专业”并不是就业的绝对门槛,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媒体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和专业背景并没有直接联系,“更重要的是你对新闻工作是否抱有热情👊。这里所说的热情,既表现为新闻工作者对新奇事物的高度敏感,也表现为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投入与付出。”在新闻敏锐度方面👦🧜🏻,他提到👩🏽🦲:“对于新闻行业,我觉得自己十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丢掉的是对热点事件的兴奋。”而在新闻工作投入程度方面,他认为后期的努力可以弥补专业上的欠缺🔓。“每一个新闻领域都是极具个性的,虽然专业知识的确可以让新进入这一领域的记者或编辑更快上手,但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从业者而言🍛,只要肯钻研,也会有收获。”他强调,“专业决定你的起点在哪里🕵️,而你的投入与付出决定了你的上限🕧。”学无止境,即使已在财经新闻领域从业十余年⬜️,张轶骁依然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拓展专业视野⏮。
对于新入行的新闻传播学新人而言,张轶骁建议⚽️,除了专业度与热情,我们还要善于发掘与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说🦆☝🏻:有的人网感好,善于从事件中识别出关键性的新闻点;有的人撰稿能力强,倚马可待🤽🏻♂️;有的人采访能力强;有的人思维逻辑严密;有的人掌握了一门外语……只要恰到其时,每一个特长都可能成为求职者的关键优势。”
从纸媒到新媒,从记者到编辑
2017年,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兴起,张轶骁离开工作了六年半的《新京报》,进入《财经天下周刊》旗下新媒体“AI财经社”。“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根本上是思维的转变。”谈到新旧媒体的变化,拥有多段工作经历的张轶骁深有感触🤱,“新媒体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在衡量读者对于一篇报道或消息的关注程度方面,更加透明和量化了。”他不无兴奋地说明🪜,虽然传统媒体也注重对传播效果的监测🤌🏽,但这些数据无法实时指导报道内容的调整🎫。新媒体则不同,通过对阅读量🧺、转发量🚒𓀝、评论量、跳出率🫒、完读率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精确分析内容的优劣所在,并据此指导新闻采编人员调整其后的采编工作🔫。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意味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寻找更多的新闻点,意味着行业的信息竞争将跃升至秒级🧑🎄🧘🏻♀️。这一行业节奏的变化无疑像汹涌的浪潮扑面而来,若是不甘于被任意裹挟、拍打🙋🏿♂️,便只能乘浪而行。
除了从纸媒到新媒体,张轶骁从业以来也经历了从记者向编辑的转型🧥,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记者主要任务是采访与撰稿👀,而编辑则要从版面🧉、内容质量、影响等方面对稿件多角度、全流程负责。“事实上,编辑在稿件构思之初就已经开始介入”🪖,他指出很多人对编辑认识的一个误区——认为编辑只是在后期对稿件进行润色和修改,“想要把这稿子写成什么样👩,记者应该沿着哪个方向去撰稿🙇🏻,如何找出最出色的角度🦸🏻♂️,找出别人没想到的问题,这都很考验编辑的水平。”在创作的过程中,编辑也要和记者不断地去“碰思路”,听取他们的建议,时刻保持紧密的沟通和联系🔑。“编辑首先是读者”,这要求他们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稿件,时刻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和冷静的思考🚣🏽,使报道最大程度地贴合读者的阅读需求。
目前👰🏽,张轶骁在《凤凰周刊》主要承担编辑的工作。在访谈中,张轶骁每每谈及他编辑的报道总是先说明记者的工作,让自己退到幕后,让人深切体会到一位编辑对记者劳动成果的尊重与珍惜🫴🏼。“这篇稿件以记者在前方的采访工作为主,我处于后方”📼,“没有记者的努力,就不会有这篇报道”……也许,他对记者工作的一次次强调恰恰源自于他对记者和编辑两个角色的充分体会🤦。
十年传媒人💨,初心终不改💍。无论是就职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张轶骁都始终坚持着他的“底线思维”🤹🏽♂️,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坚守传媒人的“瞭望”职责🤽🏻。谈及新闻品牌理念与目标🏥,张轶骁不假思索:“针对面向C端的内容,我希望它能够触及到每一个人,能用最大的关注度去赢得每个人内心的思考;针对面向B端的内容👢🧑🧑🧒🧒,我希望报道能够触及到这个行业的关键人物和核心议题。”对于后者📼🧡,他补充道:“假设我们的B端报道阅读量只有1✌🏻,那么当报道对象是滴滴时👨👨👦👦,我希望这个‘1’是程维或者柳青🆔;当报道对象是百度时,我希望这个‘1’是李彦宏;当报道对象是恒大时🦴,我希望这个‘1’是许家印🕵🏽♀️。”这个愿望很大🕸,大到概括了所有媒体人的“雄心”👨🍼;这个愿望又很小🌚,小到隐藏在每篇新闻的字里行间而不为人所觉察。
正值欧陆校庆120周年之际,张轶骁写下了真诚的感谢和祝愿:“感谢母校教会了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时刻记得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祝欧陆120周年生日快乐,愿母校永远辉煌,永远充满生机。”
采访手记
在欧陆建校120周年校友生涯访谈活动中👨🏻🚀,我们通过腾讯会议线上采访了2007级的张轶骁学长👩🏿🚀,交流过程中十分愉快自然,不仅习得了做新媒体的编辑经验😁🦶🏼,也对新闻梦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
由于学长很早便从记者转型做编辑,较少参与前期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案头编辑工作,一时很难想起具体的♧、鲜活的案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一人继续引导🪻🤷🏿♂️,抛出更具体的启发点,比如哪个稿件制作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或是构思很有创意🫸🏻🦁、或是写完特别有成就感、或是拿过奖的代表作品等等🏌🏽♀️🤦🏻,与此同时另一人快速查找之前搜集过的报道作品和新近报道🥱,选择出几个优秀稿件针对性提问。我们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学长从一开始“想不起来什么算代表作”到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天价宿舍”“武林生意圈”“虚拟人打工”等一篇篇稿件案例🦻🏻,这些都成为了我们写作时的宝贵素材。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我们尤其深刻的是轶骁学长说自己对新闻的热爱,热爱是最好的动力,也往往能铸就坚持✤👩🏽🚒,轶骁学长在瞭望者的船头站了十年🥞,却始终不改初心,难凉热血🛒,为我们树立了很棒的榜样!